Page 69 - 董氏宗谱上卷
P. 69
《董氏宗谱》三修凡例
对先祖迁徙地瓦瓷街的考证
我先辈口传从江西鄱阳瓦瓷街瓦瓷坡秧马巷迁徙而来,湖北此传说基本
无误。据考瓦屑街史料中称瓦瓷坝。江西瓦屑坝位于鄱阳县城西十余公里
的莲湖乡。早在西汉时期,这里是古代鄱阳地区的水运交通枢纽,由于优质
的土地资源,制作陶瓷的工场规模宏大,成为江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这里
的陶瓷曾销往全球各地。唐朝末年,这里因战争变成了一片废墟,原先遗留
下来的无数陶片堆积而成了一条长坝,故称作瓦屑坝。陶片自双港河起迤逦
二十华里至莲湖表恩止,河中陶片经千百余年河水冲刷,至今尚有如此之多,
实为罕见,这就是瓦屑坝的由来。
瓦屑坝为何成为移民聚散地。古代的瓦屑坝是码头,是豪门望族富家贵
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曾经帆墙林立,街上行人摩肩接踵。历史进入五代十国
之后,瓦屑坝上的坝字渐隐,而瓦屑独传。宋元之后,随着全国经济的重点南
移,江西一跃成为全国首富,人口之众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元末明初农民
运动造成了鄂皖豫川等地大片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百里之内无人烟的现象
遍地皆是。江西因为吴宏、余光等饶州守将把住了鄱阳湖的咽喉,罹难稍浅,
成为了地少人多的“窄乡”。为了发展经济,明清两代的统治者开始从江西等
地移民,瓦屑坝这个码头,成为了官方的首选移民聚散地。
百姓大迁徙触动了赣鄱大地敏感的神经,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长
达四百多年的迁徙中,共有210万江西民众按照“四丁留一、六丁留二、八丁留
三”的移民定律背井离乡,一拨又一拨在瓦屑坝集中乘坐古老的帆船,荡过波
涛滚滚的鄱阳湖,忍受着难以想象的思念与牵挂,走向湖广,走向四川。因而
被史学家称为“北有山西洪洞大槐树,南有江西鄱阳瓦屑坝”,“瓦屑坝”与“大
槐树”并称为中国移民之首。
今天的瓦屑坝移民遗址还没真正引起当地政府的重视。当地政府只是
在瓦屑坝建起了牌坊,牌坊两边镌有两副对联,一副为“回古渡亲瓦屑周行故
乡,辞饶州别鄱阳遍布华夏”,另一副为“洪武移民迁居声赫百代千秋,西汉烧
陶制瓦名扬天南地北”,正上方是“移民圣地瓦屑坝”七个大字。
德高公二十二世孙观洪摘录整理
辛丑年孟秋
· 2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