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9 - 董氏宗谱上卷
P. 179

齐公墓志铭


                      又载:“开宝三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
                科出身。特奏名恩例盖自始。”

                      第六版《辞海》载:“景德二年〈1005 年)殿试,将合格的特奏名进士科举
                人,分赐本科及第、出身或同出身,诸科举人赐同学究出身,授试衔官。至南

                宋末均仿行,只是对落第次数及年龄有更具体的规定”。

                      如上所述,特奏名实际上是常规考试之外,由皇帝特别恩准而获得殿试
                时参加附试的一种资格。为表示皇恩浩荡,凡特奏名者,一般皆能得中,故又

                称“恩科”。
                      有了特奏名,礼部贡院合格奏名的举人,则称“正奏名”。

                      人们说到特奏名,往往认为是“特奏名进士”,只不过这个进士不是考来

                的,是皇帝恩准的。其实不然,和正奏名有进士科与诸科之别一样,特奏名也
                有进士科与诸科之别,只是进士科一直为统治者重视,被认为是入仕正途。

                开始时,正奏名考取后,皆赐本科及第,特奏名则赐本科出身,以示区别。随

                着科举考第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才有景德二年之规定,即合格的特奏名进士
                科举人,分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诸科举人赐同学究出身。

                      问题-一、董齐五次解试中举,考到了五十岁,为何迟迟未能为官?
                      宋代的举人。既不同于唐代,也不同于明清时代。唐代凡报考进士的考

                生均称举人。宋代考生必须在解试(即乡试)中考中,方可称为举人。只有举

                人,才具有参加省试的资格,但这种资格只是一次性的,如果在接下来的省试
                中未被录取,以后参加科举考试时,仍要重新参加解试再次取得举人资格,方

                可参加第二年的省试。省试录取了才可以参加殿试。这与明清时代举人资
                格终身有效是完全不同的,同时,.宋代举人只是具有了参加省试的资格并没

                有做官的机会。到了明清时代,举人既可以参加会试、殿试,谋求进士出身,

                也可以在朝廷有相应官职出缺时直接去做官。尽管明清时代举人所任官职
                多是知县、侯补知县、教谕、训导一类低级官员。但与宋代举人相比,真乃天

                差地远。

                      宋代科举,一经录取,立即授官。在举人没有当官机会的情况下,特奏名
                正好是一个补充,圆了不少举人当官之梦。元代,科举时断时续,没有特奏

                名。明清时代,举人已经有了为官的机会,无须特奏名。倒是清代的恩科起
                了不小的变化,只有在皇家遇到喜庆之事时,特别加开一次科举考试,以示皇

                家对所有的考生开恩,多给一次入仕的机会。

                      问题二、董齐特奏名(附试)时考的是哪一科。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实行变法。三年十二月,王安


                                                                                                   · 137  ·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