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董氏宗谱上卷
P. 54

董氏宗谱·江都堂







                                           家谱传承                 功载史册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宗族有谱,自古以来,宗谱承载着理清世系血脉,传
                承先贤思德,添补后孙俊杰,续写未来华章,规范伦理道德,塑造人格精神,维

                系社会秩序的任务。

                      一套宗谱记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宗族的故事,也是中华文化历史的传承。
                家谱,是人心灵的故乡,神奇而向往,是永不褪色的家书,随着时代的变迁又

                给她注入了新的内涵,不管是大浪淘沙新人出,还是历史更迭旧人去,宗谱,

                更显出她的厚重与深渊。据记载,黄帝的已姓子孙中,有个飂(liao 廖)叔安,
                其子为董父,董父对龙的习性很了解,研究很深,于是舜帝就任命董父为豢龙

                氏,封其为鬷(zong 宗)川(今山东定陶)侯,赐为董姓。这就是董姓的来历。

                纵观数千年来,董氏后代以耕读为术,以仁义传家,以礼教治族,以道德示人,
                历代文人雅士层出不穷。尤以汉代大儒董仲舒备受董氏推崇,因其曾在江都

                郡(今江苏扬州)任相,故许多董氏将自己堂号称为“江都堂”。我仙桃董氏江

                都堂,自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由江西庐陵县(今乐安县流坑村)迁入湖北沔

                阳(今仙桃市)以来,历经七百余年,已繁衍近三十代,只在光绪十四年(1888
                年)和1988年修过二次宗谱。现在距前次修谱已过三十余年,如今时过境迁,

                物是人非。不仅因为人口大流动造成同姓群居形态的大改变,而且因新文化
                及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使得人们的家族意识逐渐淡薄。近些年来,后辈不

                知来处,取名不拘派序,称呼不知前后,从而导致伦理德治和族规家训逐渐遗

                失,诸如此类令人唏嘘不已,甚为堪忧,为了培养族人的家国情怀,凝聚亲缘
                关系传递世代美德,增进族人往来,现启动三修董氏宗谱实为明智之举。

                      历史以来,由于战乱之祸,朝代更迭,社会动荡,仙桃董氏宗谱已残缺不

                全,因为有些支系脱节,脉络断裂,宗亲失散,以至有祖难辨,辈份不清,从而
                导致相聚时无以称谓。尤其是宗谱中记载的二世祖(江西祖)思贤公由江西

                饶州府菇宁县迁湖广一说更是让人一头雾水。江西史上确有饶州府,但饶州

                府从没管辖过庐陵县。江西历史上确有庐陵县这样一个地方,庐陵县就是今
                天的吉安县,庐陵县在公元前206年就已设置,先属九江郡,后分为豫章郡,再

                后为吉安府。我们再来说说流坑这个地方,流坑现属乐安县,而乐安在秦代


                · 12  ·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