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9 - 董氏宗谱上卷
P. 59
《董氏宗谱》三修序
南宋以来屡有修撰,今存最早者为万历十年(1582 年)《流坑董氏族谱》(即村
中俗称之“大宗谱”)。此谱而下,不仅清代最终形成的镜山、双桂、胤隆、胤
明、胤旋、胤清、胤昂、文晃之 8 房均有房谱(有的还有数种),其下小房支谱亦
不在少,我们曾经寓目的即达二十余种。数量甚大的族谱资料,不仅于家庭
史事和人物事迹记载翔实,大量的人口原始数据更是计量研究的宝库。通过
这些数据,可以对数百年间流坑的人口、婚姻、生育、社会结构、民俗等方面的
情况进行详细考察,从而深入了解明清时期江西农村的有关情况。其次,流
坑还有较为丰富的相关文集、方志、笔记等资料。由于历代官宦和文人众多,
社会影响大,族人和外人的有关撰述自然也多。典型者如,家族汇编刊刻、收
有大量族人文章的《董氏文献内志》至今尚存;而王安石、曾巩、梅尧臣、周必
大、朱熹、文天祥、吴澄、揭傒斯、杨士奇、邹守益、欧阳德、王机、罗洪先、聂豹、
谭伦等历史名人都与董氏有文字往来,且这些文字很多仍存于其文集中;甚至
在大旅行家徐霞客的游记里,也有流坑的宝贵记录。在《千古一村》中,我们
曾引用数十种文献史料,然而近年借助于多种电子古籍文献检索,发现失检
而未及利用的有关资料还有很多。明代曾任兵部尚书的聂豹说“江以右称文
献世家,必应乐安董氏为最”,未免夸大,但说流坑董氏是“文献世家”,则可谓
名副其实。
以实物论,流坑是一个文物宝库。明代后期精心规划设计和建设的村落
格局至今尚属完好,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古老建筑,包括村垣、门楼、牌坊、
住宅、祠堂、书院、庙宇、戏台、市场、铺面、码头、道路、桥梁、排水系统、墓葬等
分布其间;大批珍贵文物如牌匾、对联、书画条屏、家具、器皿、傩面、碑刻、契
约、文书、红军标语、古风水林等亦多有留存。其中,各类明清住宅尚有200余
处,祠堂 50 余所,书院 5 所,牌匾 420 余块,红军标语 100 余条。行文至此,不
禁想起本人印象深刻的两次发现:一次是在 1993 年,我们在某祠堂一角看到
一块被灶烟熏得漆黑的木匾高悬,老乡架起长梯我上去擦拭,发现此匾银书
“玉洁冰清”四字,竟系曾任江西学政、后任内阁大学士并以死劝谏道光皇帝
的王鼎所书。另一次是 1997 年,我在一位村民家获见清代以来的契约文书
87 件!数量众多的实物资料,单件价值已属可宝,其高度密集的集成性更是十
分珍贵,它们不仅可以和家谱及各种文献记载互相印证,更可给我们直观的
· 1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