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1 - 董氏宗谱上卷
P. 61
《董氏宗谱》三修序
的到来和展开,流坑民众的自由度、职业、财产分化和社会流动性日益增大,
其与外界的人员交往和信息交流亦达到了空前程度;另一方面,传统的家族组
织和意识有所恢复,但亦难以重视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良性的地方经济结
构和社会管理制度尚有待构建,家族和村落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未
来走向出现了多种可能。因此,对这样一个积淀深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而
又面临新局的典型家族村落进行观察和研究,从中认识和探索中国乡村市场
化和现代化的问题、路径和条件,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进入新世纪
以来,江西社会科学院组织人员对流坑讲行社会学调查,一些著名大学的人
类学和旅游学者也开始关注流坑的现代变迁,都不是偶然的。
总之,流坑是一个独特而珍贵的历史文化宝藏,是属于江西乃至中华民
族的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这样一份重要遗产,正是流坑董姓家族对中华文
明所作出的贡献。我们不能不珍视这一宝贵遗产,因而也就不能不敬重流坑
的董姓家族。我虽多次前往流坑,但总感觉它象一部读不完的大书,每一次
总能有新的令人惊喜的发现。当年《千古一村》出版时书版时,我深以为憾的
是我们对流坑和董姓家族的了解还远未透彻,更不用说还未曾将研究工作真
正扩展至周边的重要村落市镇和董姓外迁的重要分支。更为遗憾的是,因为
担任了行政工作,我本人也未能继续把流坑和董姓家族这本太厚重的大书
“读”下去。因而,我特别希望能够有后来者继续努力,并坚信这项工作必然
大有可为。我以为,如果能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流坑研究应可以
和江苏吴县江村、福建福州义序村等著名个案一样,成为中国学术史上的又
一典范。当然,我也希望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流坑古村能够得到有效的保
护并长久地保持其特殊风貌。
在此,我还想简要谈谈应该如何认识当代家族问题。
在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曾将传统家族组织视为封建主义的基础,故
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里就将族权和政权、神权和夫权一起,列
为打倒的对象。建国以后,家族组织更一直是国家极力扫除的“封建残余”,
流坑这样大而古老的家族村落因而难免被看作“封建堡垒”,成为抓阶级斗争
和历次运动的重点。即使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今天,把传统家族组织在新时期
的重现视为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管理,不利于现代化发展的观点,仍然相当普
· 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