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2 - 董氏宗谱上卷
P. 62

董氏宗谱·江都堂


                遍。在政治和社会的层面,讲到家族组织和家族意识,往往还是作为一种负

                面的社会现象看待而试图加以限制和弱化。

                      基于以下四方面的理由,我主张应该承认家族存在的合理性并正确地对
                待。


                      第一,从理论上看,任何民族的现代化过程都不可能是纯然西方式的,而
                必然植根于既有文化传统,对传统的善加利用,乃是较具民族特色因而变革


                和发展成本相对较低也较为平衡的现代化路径。家族在中国已经存在了几
                千年,它的原则及观念,和与之有着密切关联的儒家思想一起,已经深深地浸


                润了广大民众,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我们固然要按照现代文明原则改
                造传统,但正如我们今天不能完全否定儒家“仁义”、“中庸”、“思恕”、“诚信”


                等观念的现代意义一样,我们也不应完全否定家族组织和观念的现代意义。
                仅此可知,将家族和现代化绝对对立起来,是有问题的。

                      第二,从实践上看,中国历史上的家族组织,从来就有适应主流社会和意

                识形态的需求和性格,而非天然具有反对或破坏既存社会秩序的本性。只要

                国家能建立起适当的社会整合和治理制度,家族就可以成为国家的统治基础

                和维护力量。事实上在历史上的多数时候,家族组织对国家和正统意识形态

                理念是认同的,家族和国家较为和谐地组合在一起,从而发挥了很重要的稳

                定基层社会的作用。这方面,流坑董氏家族就是很好的实例。在当代,这一

                原理应该同样适用。在正确引导和适当管理下,家族组织和家族观念,是可

                以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最直接而显著证明是,近

                三十多年来,很多海内外人士回到家乡投资设厂,建桥修路,兴教助学,扶贫

                赈灾等等,常常就是家族亲情使然。海内外普遍存在的宗亲会之类组织,在

                上述方面以及推动反独促统、增进国际友好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有目共睹。正

                因此,试看哪一个地方的党政领导不在努力打“亲情牌”“乡情牌”?而观察当

                代家族组织及其活动不难发现:一方面,由于时代之变,家族的形式、内容和

                社会影响力也已发生巨大变化,总的趋势是逐步走向式微。其已经没有了绝

                对的管治权力和大量公产,也不再是社区生活的中心,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

                意识而非实体,是一种精神的纽带和认同。仅仅因为重新出现了修谱、建祠、

                联宗之类的活动就断言宗族复兴,恐怕是过甚其词了。另一方面,它们同样


                · 20  ·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