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0 - 董氏宗谱上卷
P. 60

董氏宗谱·江都堂


                历史面相和体悟。

                      以民俗论,流坑村古风尤存。祖先和神祉的崇拜祭祀,“玩喜”(跳傩)、元

                宵灯彩和其他诸多年节婚庆和日常生活的民俗事像,口耳相传的谣谚、口碑
                和民间故事传说等等,虽经时光淘洗,仍然活泼生动,可见可闻。比如流坑傩


                舞,相传系董敦逸自北方带回,自号“武傩”而与著名的江西南丰“文傩”有别。
                喜庆之时村民戴上傩面按式起舞,以驱邪求福。傩这一先秦古俗,我们于数


                千年之下在流坑尚能观其孑遗。流坑一些门首尚见悬挂的“吞头”,其实也与
                傩面相关。又如风水,江西是中国两大风水术之一“赣派”风水的发源地,其


                术之起,民间传说归之于唐末五代的杨筠松及曾文迪、廖踽等人。流坑有关
                杨、曾、廖诸人的传说非常丰富,相传他们曾为董氏先人占得吉穴,奠定了家


                族发展之基,因而被世代奉为地仙,乃至在大宗祠中设“报功堂”以祀之。据
                明代著名学者罗洪先说,这个掌故甚至成为当时勘舆家“莫不引重”的典范。

                要了解和研究江西古代风水民俗和杨筠松等人,流坑的事例甚为重要。流坑

                董氏旧谱中有“积厚遗远,古韵犹存”之语,诚非虚言也。

                      流坑的丰富的文献资料、古建筑、文物和民俗事象,为我们复原和认识流

                坑古村和董姓家族的发展变迁过程,进而了解江西千年以来的乡村社会生活

                和文化、民俗情况,提供了较为充分和可靠的基础,同时也为古村开展现代文

                化旅游准备了独特和良好的条件。

                      第三、基于传统、发生巨变的现实发展。

                      正因为流坑及董姓家族是一个传统农村和家族组织的典范个案,因此,

                在当代的社会急剧变迁中,这个古老的大型家族村落将如何改变和发展,也

                就具有了难得的观察和研究价值。这个在历史上非常成功的农、商、儒数位

                一体的传统家族村落,1949 年以后,逐步进入了以集体自然经济和国家管治

                为主要特征的人民公社阶段。在这一时期,流坑在经济结构上从农商结合转

                为基本上是单一农业的集体自然经济;在社会结构上从家族组织转为公社组

                织,从差异化的阶层、职业构成转为均质化的社员群体;在政治结构上从家族

                自治转为国家管治;在文化观念上则从传统儒家和家族伦理转为共产党和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制约束。1979年之后,流坑随着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

                史时期,一方面,国家逐渐放松了对基层社会的管治约束,市场经济前所未有


                · 18  ·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